close

寫在前面:

這次能有機會測試到安耐美的T50,其實滿意外的
T50在Computex2016其實很成功的吸引到了我的目光
然後在這麼炎熱的七月天,看到的安耐美提供了這樣的抽選活動
雖然抱著不一定能中獎的心情去參加保銳的測試甄選
再加上平常其實我也沒甚麼機會去撰寫一個產品的開箱文(你就不是靠這行吃飯的咩)
所以其實部落格裏面也沒甚麼相關的文章
頂多就一些轉貼的文章跟組電腦的記錄吧,還有無聊做做手機的鈴聲

所以說,這次能中獎,我想大概是因為我身邊有位強運的老婆在吧!

基本上來說,個人也不算是相關科系出身
了不起就只是玩了15年左右的DIY電腦,NOVA相關工作經驗4到5年
現在就是閒暇之餘幫幫朋友組組電腦排除問題而已
不是甚麼顯眼的資歷
所以在測試的撰寫上面,我會很偏向”我就是一個消費者”去把我對一個產品的感覺撰寫出來
而既然是個人的想法,那當然我想會跟觀看文章的各位朋友們會有些衝突
但如果理性討論,我想我是很樂意交換意見並向大家學習的。
當然也希望廠商能不要因此覺得我很挑剔就是
畢竟我覺得廠商要是能聽到真正屬於消費者的聲音並做出了適當的對應
消費者是很樂見這樣的一個廠商而去支持產品的。


事前準備:

突然其來的一個寫稿的機會讓我著實措手不及了一下
一來是因為月底事情多要忙,二來是我真的沒想到會中獎。
但是既然機會來了,我想就好好的準備一下吧
於是找了朋友借鏡頭,找了我哥借閃光燈
七月底的一個空檔跟著老婆去一趟文具店
就這麼在家做起了手工藝(等等!不是應該要寫開箱文嗎?)

事前-簡易攝影棚製作.jpg

是的,我的手工藝就是做一個能拍攝商品的簡易攝影棚
事實上看過很多專門寫開箱的朋友,大概幾乎都會有個專門拍攝商品的位置
心裡小惡魔作祟的結果就是"那我也來做一個吧"

沒辦法,不然拍得要是太難看大概在論壇貼文又會有不在討論範圍內的雜音在吧(攤手)

事前-簡易攝影棚完工.jpg
登愣~~總之一個簡單的攝影棚大概花了我10分鐘就這麼搭起來了

事前-簡易攝影棚補光比較(合併).JPG

我用了兩盞小米隨身燈2代當作補光燈,在適當的角度補光之後,差異就像這樣
效果還不賴吧~

總之,咱們就來進入主題,看看這回T50跟前代CP王T40有著甚麼樣的差異

 

測試本文:

時間大概倒退到7月29號的早上吧,因為前一天人不在住處
跟大榮的貨運大哥就約了這時間等待散熱器的到來
大概九點多的時候吧,司機大哥聯絡了,我也很興奮的下樓去拿包裹
看到貨運大哥把有著安耐美字樣的紙箱拿下車時我整個人就是亢奮狀態
但是司機大哥就在這時候….

 

 

手一滑的就這麼讓安耐美的盒子從副駕駛座上掉了下來…..

 

 

 

然後在馬路上滾了三圈

 

 

 

當下整個心都涼了一半……
然後看著貨運大哥笑容燦爛的撿起盒子然後朝我走了過來……
我說司機大哥,你送貨這樣沒問題嗎……???

拿上樓後第一件事就是拆盒把東西檢查一遍
還好內容物固定確實並沒有因為滾了三圈而有異常的損壞

DSC_2689.JPG

安耐美在這次T50的盒子採用黑藍配色的主題,感覺像走個穩重的路線
不過風扇的燈光效果顯然給了我們眼前一個華麗感
在包裝的正面,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
T50具備了TDP 250W以上的處理器解熱能力
一個具備RGB三色LED燈效的12CM風扇
而且這顆風扇就如同左下角的標示,它具備了逆轉除塵的能力

DSC_2695.JPG

盒子開口的前方有著各種特點的說明小文字,以及特色說明圖示
如果你對這些特色抱持高度的興趣想進一步的了解
安耐美在T50的產品頁面有著相當豐富的圖文與影片解說
大家不妨看閱讀之餘順便點去看看

DSC_2696.JPG

外包裝的其中一側豐富的利用了圖片
DFR降低灰塵附著的差異比較
風扇的燈效變化
塔體的偏位設計等等特點通通展示了出來

DSC_2697.JPG

而包裝藍色一側相當相當詳盡的,把整個散熱器的規格
包含散熱器的三圍通通清楚的標示出來
這些詳盡的說明讓我給了T50的包裝一個接近完美的90
那另外10分呢?
主要是我覺得......既然是在國內販售
文字部分要是能全印成中文或許能比較親近一些吧

接下來就把包裝打開吧(搓手~!!)

DSC_2701.JPG

包裝內部用了簡單的構造把主體跟配件盒很牢靠的固定置放
主體上面就這麼疊著說明書

DSC_2703.JPG

配件盒內的內容物當然就是各種處理器腳位的固定配件
背板跟AMD扣具的以外的各種螺絲都分別以獨立的夾鏈袋包裝起來
要用哪種就開哪包出來,這倒是不錯
而且配件與本體也烤成同色,提升了整體性
也附上一隻道康寧5121的散熱膏

只是T40Fit有把AMD的扣具跟LGA77x/1xxx/2011底板也用夾鏈袋包起來
怎麼T50沒有呢?

DSC_2706.JPG

道康寧5121的包裝近照,可以看到包裝內還附有把散熱膏推開用的刮匙
T50隨附的道康寧5121導熱係數是3.2mW,對一般使用族群相當夠用了
只是我覺得以這顆散熱器的訂價與主打族群來說……
或許能附上4.5~5.0mW的散熱膏會讓吸引力再提高些

DSC_2712.JPG

看完配件來看本體,T50這次有黑白兩色
黑色跟白色的差異就只差在LED的燈色
白色只有單色LED,其他都是相同的
筆者這次挑選的是黑色的T50

DSC_2713.JPG

從散熱器的頂端我們可以看到
T50延續了從T40開始就在導管後面的鰭片上面撬開兩個洞上折的設計
這個設計能讓導管的背風面也有氣流流動,讓整根導管與風的作用更好

鰭片中央的的部分~
這次T50把鰭片直接波浪成型中央那兩道相當明顯
用來產生壓差效果的風道
T40則是在鰭片上面頂出這個通道,而且形狀還很小一個
以風的流動來說的話,T50這樣的設計能讓風在鰭片中順暢的通過
而T40可能會產生一些小小的亂流

DSC_2714.JPG

散熱器的後方則是設計了一個我覺得應該是從電風扇得來靈感的導風罩
這個風罩的主要用意
就是讓散熱器出來的風流能更精確地指向機殼後方的風扇
讓機殼風扇能盡快的排出熱氣
減少熱氣在機殼內部的回流

擷取.JPG

上面這張圖應該能清楚的表現出來這個風罩能360度自由調整的特性
 

DSC_2719.JPG

從底部可以看到散熱器的導管沿用導管直觸(HDT)的設計
與T40不同的則是T50除了多了一根導管
也把散熱器固定螺絲與扣具由T40的分離設計合併到了T50底座上。

而且這邊還可以看到,T50的塔體是有往後方偏位的
在設計上來說,在多數的主機板上
這樣可以閃過記憶體插槽而讓使用者能安心的使用散熱器較高的記憶體模組
但是在LGA2011的主機板就難以發揮這樣的特色

順便提醒一點,裝散熱器前底下的膜記得撕掉啊~
經常看到有人連膜一起裝然後問為什麼CPU發燒了....

DSC_2721.JPG

風扇跟風罩都是用塑膠框直接鎖上後往散熱器扣上去,所以拆卸上來說也是滿輕鬆的

DSC_2723.JPG

若是想更換風扇或是把導風罩換成第二顆風扇進一步提升散熱能力,只要拆開螺絲即可
不過從照片中其實可以發現T50的設計是把螺絲藏在防震墊之後
你必須先把這塊單面具有雙面膠的墊子移開才能看到螺絲
這樣的拆法說真的難免造成膠面接觸灰塵髒汙而失去黏性
而且配件內也沒有新的墊子能替換

照片內其實看的出來螺絲旁邊其實有個一片不小的面積能利用
或許安耐美可以考慮把墊子一開始就貼在這邊就好了
扣具扣在散熱器上面也看不到螺絲說真的也不太需要藏啊……

DSC_2724.JPG

這次T50預設配置的風扇規格為12V 0.4A,轉速800-1800 RPM,
風量27.69-62.32 CFM,風壓0.38~1.93mmH2O,支援PWM
與T40隨附的靜蝠對比來說,它的轉速略略的增快了
但是風量與風壓稍微降低了
不過這次風扇多了DFR逆轉彈塵的設計
筆者錄製了一段以高速攝影模式錄製的影片讓大家看一下DFR的運作過程

 

另外我們也看到這個風扇多了一個尾巴出來,那個按鈕是用來切換燈效的

雖然我看到那條尾巴的第一個想法是
這能不能改用無線或是USB配合APP遙控的設計
不然像是透明側板的玩家若是想更換燈色燈效還得先打開側板
找到這條線然後按按鈕再把他藏回去主機裡面
而且以上動作還得在主機通電下完成
如果能不開側蓋就能控制到我想應該會更好吧

DSC_2727.JPG

葉片快拆的設計讓清理葉片灰塵變成了一件非常輕鬆的事情
這讓我成為保銳的風扇愛用者
這點在T50的風扇上面依然持續保留著

DSC_2729.JPG

每片葉片上面都有著用來反射LED燈效的銀色塗層
但是用手去摸就很像是用一張銀色亮面貼紙貼在上面有著一層突起
不知道保銳的工藝有沒有辦法做到把這個反光層包進風扇葉片裡面去
而且像是靜蝠LED葉片沒這層其實我覺得光效也很漂亮了,而且還是閃電型的感覺更霸氣啊!
可惜靜蝠的葉片不能跟這個風扇互相調換
不然我本來還滿想看看效果的

DSC_2728.JPG

拆風扇的時候稍微看到了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
照片內軸心處有個塑料的細絲就橫在那邊,如果沒注意到……
不曉得會不會哪天剝落下來跟著軸心一起轉造成磨損就是了

 

OK,大致上盒內物品跟主體就介紹到這邊,接下來我們準備實際上機~~
過往測試散熱器,大多都是在裸測的狀況下完成
筆者這次以自己電腦實際的使用環境來做一次殼內測試
順便提一些大家在處裡散熱時忽略的盲點

DSC_2734.JPG

筆者平常的電腦環境就像大多數人一樣
一個簡單的電腦桌,凌亂的桌面,凌亂的線……

不過照片中還藏了兩個保銳的產品,你看出來了嗎?

DSC_2735.JPG

這個聯力的PC101陪了我10年有了
是筆者最後一次組32位元CPU平台的時候購入,當時的文章可以參考這邊
雖然說聯力的殼有時候我總覺得缺乏一些新鮮的使用者構思在內
但是耐用而且只要聯絡產商就有辦法生出配件來這點讓我選擇機殼的時候都是以它為第一選擇(只是貴啊!)。

購入當下我就因為散熱器的緣故把它的內部隔板做了修改
不過這兩年為了延續了這個機殼的使用壽命
把IO Port從原本的USB2.0升級成USB3.0
POWER也因為內部升級的緣故
使用了更長的海盜RM750,而增購了聯力的長POWER模組架

DSC_2736.JPG

打開機殼可以看到筆者機殼內部的配置
PC101畢竟是10年前的殼了,沒有背板走線的設計
主機板也是當時破天荒的倒置設計(還不就Intel想搞BTX弄出來的)
但是熱區分流這點在當時的機殼裡面是相當少見的設計
而照片中的微星千斤頂,也是Computex2016在微星獲贈的
在這邊也真的感謝微星!拯救了我GTX980沒辦法用科技竹筷當作支撐的窘境

 

蛤?你問我為什麼竹筷沒用?因為貓一撞機殼筷子就倒啦,我家有七隻貓啊~~!!!

DSC_2733.JPG

總之關機前筆者針對原本使用的T40來做一次測試吧
測試的時間、室溫、濕度從照片我想應該一目了然了
所以額外我列表一下我的電腦硬體規格吧!
喔對了附帶一提,機殼前方的濾網因為是鐵製的
所以久了難免有氧化生鏽的問題,閃光燈下就會看起來這麼…髒污?
但是絕對不是因為灰塵反光的!

處理器:Intel E5-4620 QS(不顯) @ 2.0G,TDP 95W
主機板:華碩 P9X79 Deluxe,BIOS Ver.4701
記憶體:威剛 DDR3-1600 8G *4
顯示卡:微星 GTX980 Gaming 4G
硬碟:Seagate 1T *2 (RAID0),250G*2(RAID0)
機殼:聯力 PC-101,前後保銳靜蝠PWM 12CM *1 @ Full Speed (over 1600RPM)
電源:Corsair RM750
散熱膏:Cooler Master X1 (>9.5mW)

事實上為了讓測試結果的變數降低
筆者從頭到尾讓冷氣全天運轉之外
原本想讓機殼風扇在大多數的使用者的狀況下做測試
也就是讓主機板透過溫控的機制去動態調整機殼風扇的轉速
就當筆者正在擷取自己的PWM曲線的時候
華碩的PWM令我著實失望了,因為

CPUFANtoCFAN3.JPG

CFAN1.JPG

華碩你的PWM通道問題原來連這麼早的主機板就有啊!
而且還是身價不低的板子也有耶,一個PWM失效,一個PWM被濃縮在50%~100

最後不管筆者風扇怎麼換
主機板上面除了CPU FAN以外的4PIN風扇插座PWM通通有問題
所以最後為了避免這個問題產生的其他因素
筆者把除了CPU FAN以外的主機板風扇PWM功能全給關了
就讓機殼風扇全速的轉吧!反正我也聽不到聲音!

00-T40系統狀態與待機.JPG

這是筆者的主機最原始的狀況,可以看到使用T40的時候,CPU待機溫度最大在35
整個測試過程我以CoreTemp測到的最大核心溫度為主當作取樣數值
測試方式為利用Prime95 + FurMarkCPUGPU同時運作

15分鐘後FurMark自動關閉
僅留Prime95直到GPU溫度回歸待機狀態時再取一次CPU的溫度作為僅CPU全速狀態下的最高溫度
另外我把CPU的頻率固定在2G而不開啟Turbo的功能,讓運作頻率不隨著負載做調整

顯卡與CPU風扇設定.JPG

這是T40測試時,我的電腦顯示卡風扇與主機板上針對CPU風扇的轉速控制曲線

01-現有狀態T40測試中.JPG

燃燒吧!小宇宙!……其實我很擔心測到一半可能就要花錢換電腦了

02-現有狀態T40測試-GPU負載結束.jpg

這邊我其實漏抓了一次圖,直到我回頭整理截圖才發現……
所以我們只能從CoreTemp的最高記錄
看到在CPU+GPU同時工作的時候CPU溫度來到57度

03-純CPU滿載T40測試.JPG

而最後當GTX980回到待機溫度的時候,CPU 100%運作下的最高溫度則下降到49度

擷取2.JPG

測完了T40我們來換散熱器吧….先拆千斤頂,再拆顯示卡~~!!!!

事實上我覺得平常在家的衣著被拍進照片總是哪邊怪怪的
還很認真的問老婆是不是也該來個女僕風……
但是想到可能會因此被憤怒的網友肉搜而作罷了!
加上老婆用著快瞇成一直線的眼神斜瞪著我……

擷取3.JPG

繼續拆風扇,拆固定架、拆散熱器……

DSC_2757.JPG

用了好久的T40就這樣離開了CPU表面

其實畫面中應該看的出來CM的X1其實還滿耐用的,幾乎還沒開始粉化
我記得前一次重塗好像已經是去年的事了……
而且T40氧化的也很輕微
果然保養得好也是能讓散熱器耐用啊!(鼻子變長)

 

既然拆下來了,那就讓兩代王者見面一下吧!畢竟今天就是你們一分勝負的時候了!

啊….T40身上還是有灰塵沒擦到……

DSC_2769.JPG

從側面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T40跟T50的一些差異
像是多了一根導管,偏側的塔體設計
還有底座與固定螺絲一體,跟黑色的烤漆處理
但是兩者是等高的,而且鰭片上面用來增加真空效應的摺邊也都一樣

話說T50的鰭片數量似乎有多個幾片

DSC_2770.JPG

從上方看的話,可以看到T50的鰭片面積應該略大於T40
中央的壓差風道也很明顯的不一樣
而且安耐美的字樣與LOGO也不見了

DSC_2773.JPG

同為HDT設計,但是T40的底座面積大於T50
而且可以發現T50銑銅導管的區域似乎也比較長

DSC_2774.JPG

T40的扣具,螺絲,風扇扣具,T50則是把左邊兩樣合體到了底座上

擷取4.JPG

雖然是同門師兄弟,但是LAG2011用的螺絲也還是有些不一樣的變化

DSC_2778.JPG

讓散熱器固定用的支架也不一樣了,雖然我覺得T40的比較好看而且厚實

擷取5.JPG

照片中的我們可以看到T40跟T50在底座跟導管彎折上
還有底座大小與CPU接觸面上的差異

事實上我覺得T50應該可以沿用T40的彎管模式與底座面積
而且同樣是為了HDT
T40的銅導管沒有被銑掉很多而且漂亮的與底座解合
這T50的導管看來可是銑掉快半根…這沒問題嗎????

DSC_2782.JPG

從這個角度其實應該看的出來
保銳應該是先把散熱器黑化之後,再銑出整個HDT的接觸面
會被散熱膏覆蓋的部分自然不用擔心氧化的問題
可是旁邊就會露出兩小截甚麼保護都沒有的導管

事實上如果再加上前面提到銑掉一半的銅導管......
我是滿擔心導管提前畢業的問題
或許有專業的朋友能解釋我的疑惑吧
只是我覺得這部分的工藝應該可以改良一下。

 

 

看完了差異,我們開始來把T50裝上電腦吧~!!

DSC_2786.JPG

首先先把CPU上的舊散熱膏擦乾淨,裝上T50在LGA2011用的螺絲跟支架
其實我覺得Intel LGA2011在底座與散熱器的固定方式做的很不錯
為什麼不拿來用在LAG115x上面呢?

DSC_2787.JPG

因為X1還滿黏的,所以自從使用X1之後,我都採用這樣的9點塗法

DSC_2788.JPG

身為一個隱藏在民間的業餘維修人員,有著兩把長螺絲起子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散熱器固定其實就一個口訣,平均鎖上
不管今天是扣的、卡的、鎖的
只要這樣一定能讓散熱器漂亮的往CPU臉上貼過去
散熱膏也能平均的被擠開

喔對了,別忘了T50是有方向設計的
如果要讓風扇的風量效果最大化,這點要注意

DSC_2790.JPG

 

 

導風罩裝上去之後其實可以明顯的看出來
在LGA2011平台上面至少還是會干涉到2~3個記憶體插座
如果記憶體沒有高聳的散熱片倒是不用太擔心這問題

 

 

 

 

DSC_2791.JPG

最後把風扇跟風罩扣上
顯示卡跟千斤頂裝回,來開始T50的測試吧!

DSC_2792.JPG

事實上開始做測試時已經快過一天了,好想睡啊……
開了整天的日立冷氣強大的功能,很好的維持了室內的溫度與濕度!

05-T50的系統風扇設定

T50上面的轉速曲線設定我依舊維持與T40相同的設定

04-T50待機.JPG

T50的待機溫度,圖片中可以看到待機溫度略低於T40來到了32度

06-T50測試-GPU負載結束.jpg

CPU+GPU滿載時CPU溫度來到了最高52度

07-純CPU滿載T50測試.jpg

待GPU恢復待機溫度後,CPU最大溫度來到了46度

 

 

做完了測試理當有個結論出來了
但是因為熟悉散熱器原理的朋友在FB上面提到了一些使用者在詢問散熱器上的盲點
所以我又加做了一次測試

DSC_2793.JPG

隔天一早頂著室溫31度我又來準備跑一次測試
邊跑時測試我跟著家裡的貓一起躺在地板上熱到不想動……

才九點就這溫度待會中午更慘啊……地球真的發燒發過頭了~!!!!

08-T50測試-室溫31度待機.JPG

大家可以看到待機溫度就已經來到39度了……

09-T50測試-室溫31度滿載測試.JPG

CPU+GPU滿載下CPU溫度來到了58度……熱啊!!!

10-T50測試-室溫31度純CPU滿載測試.jpg

GPU溫度恢復待機之後,CPU滿載溫度略微下降到了52度

 

到這邊我們來做一些結論跟一些在挑選散熱器上面,其實應該要先注意到的事情做些討論

溫度比較圖.JPG

就測試後的結果,T50的確比T40有著應該要比較好的解熱能力
而這並不是出自於它有著比較高的身價,或是一些新的設計
而是歸功於他多了一根熱導管

既使像是筆者抱持著電腦要耐用就"別超頻吧!!"
這種可能會讓人笑的想法在調整電腦的工作設定
以及相對於i7-6950X這種10核心、TDP 140W的夢幻逸品所能產生的熱量來說
E5-4620 的TDP 95W只是小巫見大巫
但是既使如此T50還是把整個測試過程得到的溫度又壓的比T40更低一些

當然如果你對T50壓制i7-6950X有這甚麼樣的能力感到興趣
XF論壇這篇測試 不妨前往參考看看

而就目前大概近一個禮拜的心得,大致上我個人針對T50與T40的比較優缺點大致上是這樣:

優點:

  1. 全散熱器的烤漆處理不但沒有影響到散熱器的能力
    還增添了視覺系玩家的選擇與搭配
    並保護了散熱器與熱導管,延緩氧化問題
  2. 多一根導管增加了散熱器的解熱能力
    讓一般玩家或是超頻玩家都能獲得優越的散熱效能
  3. 風扇的逆轉技術可以降低大型灰塵附著的狀況
    避免灰塵導致風壓大幅下降
    並延長風扇清潔上的間隔時間
  4. 側體的設計近一步避免了記憶體散熱模組的干涉問題,適合高階玩家
  5. 風扇的燈效增加了透側機殼使用者在燈效設計與搭配上的豐富性
  6. 360 度導風罩的設計
    讓經過散熱器的氣流,能更直接的往後風或排熱風扇移動
    減少了廢熱在機殼內的回流量

缺點:

  1. 導管的切銑量實在過於嚇人….
    導管被銑開的面積也大於與CPU的接觸面積且部分裸露
    若是能導回T40那樣的切銑方式應該會比較好
  2. 包裝上可以修改為中文說明較為親民
  3. 防震的墊片直接覆蓋螺絲且未另外加附
    經常拆換風扇下,墊片上的膠面會提前下課
    更換黏貼位置或許會比較好
  4. 風扇製造的QC可能要再注意一些細節
    避免一些不明的塑料可能造成卡住風扇的故障

其他:

  1. 若只是一般輕中度的電腦使用者,T40Fit的價位性能比會比T50來的好些
  2. 16CM的塔體高度,在挑選機殼上需要相當注意。
  3. 風扇因為多拖了一個燈效切換按鈕,組裝後要注意線路上的安排

 

寫在最後:

過去很多人會直接想要詢問怎麼把CPU溫度壓低
卻經常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點
就是"發熱體的溫度>載體(散熱器)的溫度>環境溫度"
除非散熱機構經過特殊設計(例如說使用致冷片或是液態氮)
不然在空冷或水冷下,這個原則是絕對不變的

而環境溫度的影響其實對散熱效能有著最直接的影響
大家也可以看到環境溫度光是落差3度
T50自己本身的散熱最後也出現了近7度的溫差
如果環境溫度越高,既使再強的空冷散熱器,最後也還是會遇到溫度偏高的狀況
始終不想開冷氣,那散熱器再怎麼換最後的結果都會是一樣的
那種不開冷氣CPU溫度卻能比室溫還低的
該考慮的是送修主機板,而不是炫耀CPU溫度很低
那只是被拿來看笑話的。

再近一步的來說,散熱這檔事
只要今天機殼是裝的好好的,那麼內部的元件的溫度一定會多少相互去影響
而不管機殼再怎麼設計,GPU始終是最貼近CPU的發熱體
而通常我們在用電腦玩遊戲,顯示卡跟CPU一定都會同時都在發熱
除非顯示卡的熱能獨立處理排出機殼
更何況大部分的人都不喜歡使用鼓風扇的顯示卡(因為吵!)
GPU的風扇帶出的熱就得大量依賴機殼風扇的配置來帶出機殼
從表我們也看的出來
CPU跟GPU同時運作的時候,CPU的確會比較高溫。

當然順帶一提
一個機殼有好的對流設計,也會比完全沒有對流能力的機殼來的好些
如果你的機殼前後一個風扇都沒有
在更換CPU散熱器之前
不妨優先考慮把他們都先裝上去

最後就是養成定期清潔的習慣
灰塵的累積以及散熱膏的衰退是最直接影響散熱能力的兩個定時殺手
既使自己不敢拆電腦,也應該要找個信得過的朋友或店家做清潔的動作
記得該給的報酬還是要給,別天真的認為天下總是有白吃的午餐

到了動手換CPU散熱器的時候
一開始就選用容易清潔的散熱器最好
風扇好清潔而且拆裝容易的散熱器
會讓清潔這檔事事半功倍
我相信保銳新的T40Fit還有這次測試的T50都會是好的選擇!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蓓兒丹娣 的頭像
    蓓兒丹娣

    輕風小築

    蓓兒丹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